实践人:毛妍
指导老师:赵金忠杨志兰
实践时间:8月17日至8月23日
实践地点:天津市河东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实践目的:亲身感受中医治法在临床应用中的神奇疗效及预后,在赵金钟老师的指导带领下运用中医四大疗法“望,闻,问,切”,了解病人目前的情况,基于病人当前情况给病人开处方。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了解现代疾病的特点,学习吸收当前流行病的新治法。充实自己,积累经验为以后学习实践打下基础。
实践总结:8月17日我来到针灸科室,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见习实践。科室一共有两位老师分别是赵金忠主任医师和杨志兰医师。我见到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老大爷,他自诉咳嗽、咽痒、夜里总被咳醒。赵老师请他坐下观察他舌苔,苔少发红,后问他是否有痰,喘气是否有鸣声,最后把脉。赵老师也让我去把把这位老大爷的脉,我感到很惊喜也很紧张,这毕竟是我第一次正式为病人诊脉。我伸出手指放在他手腕的寸关尺处,感觉他的脉较沉较小,不易察觉唯有深按才得。我把感觉告诉赵老师,他说基本上正确随后他引用《伤寒论》中“无痰咳嗽运肺,有痰咳嗽治脾”向我说明病情及处方依据。为老大爷分别在肺俞、肺底、风门、定喘四穴各拔一罐并嘱咐他明天再来。之后进来一位49岁的阿姨同样是咳嗽但她与前面那位老大爷不同的是她处在更年期脾气不好比较易怒,是由生气引起的咳嗽所以赵老师在给她取上述四穴后再加脾俞、肝俞以疏通气血、调理肝脾。以上这两个病例使我对咳嗽这一症状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明白咳嗽的分类治法和“随症治之”在总的治则之上根据病人实际情况进行恰当地更改加减。
后来我又见到了一位老病号,她是一位63岁的大娘。自诉头沉、眩晕、早上起床困难、没胃口。经赵老师诊断为湿邪困脾,清阳不振给予陈皮、厚朴、白术、炙甘草、白蔻、炒薏米、黄芪、泽瀣、莲子肉、山药、鹿含草、车前草、黄连、连翘、金银花。其中白术、泽瀣、鹿含草用于祛风湿。此药方目的在于引津下行,健脾利湿。同时配合针刺风池、肺俞、脾俞、小肠俞、关元俞等穴位以达到疗效。赵老师同样引经据典说“热盛则肿,寒盛则浮”让我记住这个病例并说起中医和西医看似区别很大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归根结底都是用一样的方法在治病。譬如说治疗慢性心衰,中医开药以人参、五加皮为主,西医则是给氧等治疗方法目的都是强心、扩血管、加快心率所以说中医、西医可谓为殊途同归。赵老师一番中西医同论令我对中医和西医的本质以及中西医有机结合有了些了解。
在跟赵老师坐诊后又跟杨老师学习具体针刺拔罐操作技术。第一位病人是68岁的张大娘,她自诉有多年的骨刺,膝盖在走路弯曲时疼痛难忍。赵老师发现她发病膝盖较热后诊断为风湿热痹并伴有炎症。由杨老师针刺穴位,考虑到张大娘是第一次扎针精神较为紧张只选取血海、足三里、膝眼等穴。杨老师右手执针左手辅助进针后提插捻转,张大娘很快有了胀痛的感觉。留针20分钟,取针后张大娘感觉疼痛有所缓解。转天张大娘再次来扎针,这一次不像第一次那么紧张所以杨老师给她加刺了牍鼻、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并配合赵老师开的乳香、没药、当归、伸筋草、苏木、丹参、透骨草、金银藤、木瓜、络石藤、威灵仙、延胡索为洗药以增强疗效。此外,杨老师还教注意我一些细节比如说拔罐时,现将点燃的酒精棉快速伸进拔出罐后立即扣在皮肤上,火不能在罐口停留以免灼伤皮肤,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关键在于速度快、选位准。还有施针时先扎靠里边那只腿再扎靠外边的腿以免扎完靠外边腿后不小心碰到针等等。
通过一周的见习使我对以前学过的东西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同时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首先在进针时多采用双手夹持进针,快速刺入后作提插捻转,提插幅度较大至针下得气和病人有胀痛感,这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有效。第二临床诊治疾病时运用《诊断学基础》和《药理学》非常多,经常看到赵老师在开中药同时配以西药共同治疗疾病,还看到赵老师利用胆囊触痛检查法确诊了一位墨菲征阳性患者,令我对这两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理论联系实际。此外,我还学习到在针刺时除考虑病症取穴外还应该注意到病人的心理情绪等情况。对第一次针刺心理较紧张的病人采取少选穴、短留针的方法,日后再根据病情逐渐加针、延时以此减轻病人精神负担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一周我见识到许多种疾病也感受到病人被疾病折磨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当看到他们不断的呻吟抱怨,看到赵老师有时只用几味药、针刺几个穴位就可缓解甚至治愈疾病时,都给我带来难以言明的感触,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学习中医,扎实基本功,提高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能力。谨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这一光辉永恒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