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之一
——2013年7月8日
今天我们来到了和顺县横岭县下乡。刚刚进入和顺境内,就感到很凉爽。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们上午在镇政府落脚,接着在卫生所参观了一下,我自己也摸了几个脉。
政府的领导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下午给我们安排了住宿的地方,在一所中学里。地方还比较宽敞,就是用水比较不方便,不过大家都没有在意。
宿舍后面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竟然能够见到河底的石子。现在有这么好环境地方已经很少了。
要说今天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几味中药。有女贞子、小蓟、丁香、黄芪、葛根。想不到草药竟然随处可见。学校里没有中药识别的课程,所以这方面十分欠缺。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医,还是应该多认识一些药的。如果不认识要去看病那就是纸上谈兵。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之二
——2013年7月9日
上午我们来到了旺盛村的卫生站,来了许多病人。大家各自分工,有量血压的,有刮痧拔罐的,有针灸的等等。我跟着老师观察老师是如何看病的,在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摸了一些老人的脉,大都是不好的脉象,多是三阴证的脉象。唉!农村人有小病是很少看的,日积月累都成了很重的病了。
下午下了很大的雨,一阵一阵的。学校这里背靠着山,下雨时山丘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雨过之后,山色黛绿,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明天,王茂盛老师就要走了。我们一个一个敬老师,老师款款而谈他过去的事情。后来我们一块来到老师临时宿舍,在一块聊天,十分温馨。
晚上回去后给一个同学开了方子。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之三
——2013年7月10日
今天上午,下着雨,王老师借此机会展开了一个交流会,让我们谈谈这俩天来的收获。我谈了一些关于和顺的环境,关于基层的中医缺乏而引发的当代中国中医教育的反思以及和顺人民疾病特点,王老师就我认为的中医的科学性提出了批评。不过,我认为我是对的。王老师的观点是不对 。对于中医的某些问题我不想争辩,一切只需实践去证明。
中午时,王老师走了,庞老师来了。其实王老师是一个十分和蔼的老师,平易近人,临床也挺好的。相比,大多数的中医博士根本就不会中医。可还是在一年一年的带着学生们的课,老师不会,教不会学生,学生学不会以后只能当老师,毁掉了大批的同学,可谓是实实在在的中医骗子。所以中医学要改革,在中医的教学、管理、教材方面进行修改,还中医一片蓝天。可这阻力也是极大的,需要一批批真正的中医共同努力。
下午与马凯强下了一盘棋,以前很少下棋,在他身上学到了不少。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之四
——2013年7月11日
上午分为俩组分别上门义诊。令我刚出最深的是俩件事。
第一件事我摸到一个叔叔的脉。那个叔叔的左关脉向内发生弯曲,李建西说过,凡见此脉者,心中必有心结,心结不除,百药难医。我问他心情好吗,他说不好,原来他是一个光棍,在村子里有个一个寡妇,那寡妇有俩个孩子,于是他和那个寡妇一块生活十几年,把俩个孩子养大,孩子都养大成人后,把那个光棍从此赶出了这个家,从这开始心情就十分抑郁。我们听了他的故事后,都十分同情他,纷纷劝他不要伤心。我说叔叔,事情已经过去了,有的东西得不到,就不必多想了,想多了还伤害自己身体。
第二件事就是碰见了一个大爷,他热情好客,心情开朗,他告诉我们他得过不治之症,说着就把衣服摞起来,看到一个大大的伤口,说是食管癌。已经手术了十三年了。恢复得挺好,基本上是能痊愈了。
想想这俩个案例,因思想不同,竟有天然之别,。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之五
——2013年7月12日
今天是最后一天,上午去村里党员、领导的家义诊。下午觉得在这也没怎么好好看书,因为人多有点吵。于是我与马凯强从楼道里找了一个宿舍,没有人的。俩个人静静地在那个宿舍看了一下午书。晚上打了一会扑克,挺嗨的。
下乡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这几天,感觉不枉此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在这里体验了生活,联系了群众。这里的山清水秀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清新,在用水用电不方便的情况下我们也充满乐趣,通过看病和病人交流,对这个村的了解也越来越深。第二,在专业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大量的摸脉,询问症状,脉证合参,提高了摸脉水平,另外也认识了一些草药。第三,在与人沟通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刚开始同一队人还比较熟悉,后来就很熟悉了,尤其感受到大家在中医的学习上都是很厉害的。也是第一次和老师这么近距离的生活,以前基本上和老师交流的不多,有点怕老师,这几天接触下来,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可以成为朋友。